关于游戏IP 你应该了解的10个基础知识 _游戏_腾讯网
Annotations:
from Tumblr http://ift.tt/1UWeue3
via IFTTT
-
在游戏行业中,IP产品通常指取得文学、影视、热门游戏授权使用其角色、形象、图像、文字、情节等所制作的游戏产品。
-
2005年,游戏免费、道具收费的商业模式,拨动了属于IP的<!–keyword–><!–/keyword–>命运<!–keyword–><!–/keyword–>线,IP导量以及Come-Stay-Pay这一三环商业模型的大规模应用,让《<!–keyword–><!–/keyword–>诛仙<!–keyword–><!–/keyword–>》、《<!–keyword–><!–/keyword–>天龙八部<!–keyword–><!–/keyword–>》等端游获得了更大的成功。
-
事实证明,具有极高辨识度的IP与Come-Stay-Pay模型简直是天作之合:在“come”阶段给予用户归属感,从而收获大量流量;在“stay”阶段为用户带来熟悉的情节和内容,获得玩家认同感的同时保持游戏高留存;在“pay”阶段通过高感召度的人物以及物品增强用户付费率。无怪乎,各大游戏公司对于IP的垂涎欲滴。
-
有了2013年针对金庸题材等文学作品,以及针对知名动漫如海贼王、火影的联合维权行动;也才有了被称为“IP元年”的2014年。
-
一个优质IP至少能在初期帮助游戏导入大量用户,进而节约推广费用。据统计,一款游戏有没有IP,对其转化率的影响大多为3到7倍。
-
游戏想大成光靠IP不行,在选择上应考虑知名度、传播度、产品延伸空间和团队匹配四个维度。
-
从满足渠道的角度来说,最好也要有IP
-
本应处于“强势位置”的发行商和渠道商,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也开始大规模囤积IP,以此要求CP“站队”。
-
在目前的授权模式中,主要以品牌使用权、品牌改编权、品牌代理权为主。
-
日本动漫IP的版权划分严谨而复杂,《火影忍者》的利益相关部门高达数家——包括漫画作者、出版社、动画制作委员会、插画师、音乐音效以及声优等。
-
影视剧IP的授权费用与前两者相比价格略低。但如果是明星云集的影视剧IP,费用也不便宜。目前一般的影视剧IP授权价格为100-200万左右。
-
在谈IP合作前期,运营会反馈一份营收/亏损表,判断IP购买的价钱,总的收入减去三方分的收入,再减去IP购买的收入,看是不是能够盈利?版权方也会衡量,如果认为研发公司实力强,版权费就会减少,因为分成的利润会更多;反之,就会多索取版权费。这两者之间大概会有2-3倍的差价。
-
只有日漫IP较常使用保底预付(MG)+流水/利润分成的模式,但和国内手游市场目前的版权金+分成的模式基本类似。根据IP热门程度\分成比例\收入计划书的预测收入决定保底预付,可以用来抵扣分成,超出保底预付,才会支付真正意义上的分成。另外,根据不同IP授权方不同产品,如本身含有艺人资源、推广渠道,其中的权益空间更大。
-
目前大多数游戏公司将IP分为两个级别:“特别火”和“不是很火”。其中,对于“特别火”的IP会假设其将为游戏带来35%~50%的营收增幅计算;而“不是很火”的IP将“保守”一些预估10%~20%的营收增幅。
-
游戏收入、留存、ARPU值等数据似乎是评定一款游戏成功的界限。但从更深入的角度来说,IP与衍生品的契合度、粉丝的接受程度更能代表产品的成功标准。
-
最受厂商青睐的IP类型TOP4
1、文学类IP:改编首选 用户付费习惯良好
-
2、经典游戏IP:传统端游大厂的成功“捷径” ARPU值更高
-
3、动漫IP:前期拥有极强吸量能力 但却是侵权重灾区
-
4、影视剧IP:渐渐摆脱“鸡肋”待遇 付费能力待检验
-
IP泛滥的现象正是实现“粉丝经济”的必要条件。作为娱乐文化产业的延伸,游戏必然会与影视、文学等其他产品的表现形式互相渗透、互为助力,所谓“泛娱乐化”也就成为大势所趋了。
from Tumblr http://ift.tt/1UWeue3
via IFTTT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