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eanblog 10/16/2014 (a.m.)

  • 社交网络于青少年来说不只是一种媒介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社交网络上聊天、恋爱、交友…这一系列行为的背后都涉及青少年对自身形象的塑造,对自己留给他人印象好坏的操纵,简而言之,即印象管理。

    Tags: 心理学, 社会化网络

    • 社交网络于青少年来说不只是一种媒介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 处于社会化关键期的青少年,所面临的是获得自我实现、自我认同与社会归属感。
    •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印象管理”,认为它是个体在他人面前呈现自我并控制外界对其印象的一种技巧。人们通过印象管理展示出别人所期望的行为,从而使他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的行为反应。②之后,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家琼斯等在戈夫曼研究的基础上,把印象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围扩大到“人们企图控制他人对自我个人特征的印象”。1982年,鲍梅斯特对印象管理作了更全面的阐述:“印象管理是利用行为去沟通自己和他人间的信息,旨在取悦观众和建立、维持或精练个体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 在社交网络中非语言特征处于缺失状态,这种以计算机为中介物的交流给双方预留了组织语言、完善思考的时间。在这期间,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优点,自我省视,将自身的优点完全表露出来。
    • 这一系列行为的背后都涉及青少年对自身形象的塑造,对自己留给他人印象好坏的操纵,简而言之,即印象管理。
    •  1.自我实现。印象管理有助于人们发现自身潜能。
    • 3.社会归属感。
    • 在社交网络中,青少年的交际范围成倍扩展,陌生人居多的环境中需要他们进行精准的印象管理。在同他人建立联系的过程里,人们会不停收获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获得自我认同。
    • 社交网络中,由于关系网的密集,青少年对于“孤立”的恐惧加深,希望融入某一特定群体的欲望逐渐增强,因而会更加注重自身的印象管理,自觉调控
    •  2.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个人根据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后理解到的自我,而印象管理的过程即不断自我反思的过程。
    • 单纯的文字已经不足以满足青少年印象管理需求,其线性特质无法真实再现人类复杂的情感纠葛。同时,文字容易被篡改、编排,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这种欺骗性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厌恶,人们期待更真实、更具现场感的印象管理行为。
    • 1.图片。
    • 一方面是为了呈现自己的容貌,另一方面强调了对他们有重要意义的特征和品质。
    • 2.视频。
    • 网络视频以其所具有的动态性、纪实性,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提供了更有效的印象管理手段。
    • 用网络视频进行自我印象管理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或生活点滴,以此反映自身价值观、道德观等,获得他人的认可,完成积极的印象管理;第二,模仿某个明星或者某个反面经典人物来修饰自己的形象,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迎合大众喜恶,更多地是想吸引眼球,获得围观,拓宽自己的交际平台;第三,选择性拍摄,展现自己某一方面的特长,如唱歌、跳舞等,或是选择自己身体的得意之处,如脚、手、眼睛等获取他人对自身优势的关注及认可。
    • 青少年在自我展现过程中更多依附于技术而不是自我行为的约束。
    •  一方面,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青少年对周围世界开始有了自己的评价与判断,自我意识增强,情感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他们缺乏对现实世界的了解,缺乏独立的辨别能力和自主行为能力,对自我角色的认同经常处于冲突和混乱之中。
    • 印象管理行为的正负效应
    • 青少年应认清印象管理的“表面”效应,更多地从印象管理中发现自身不足,注重完善自我。
    • 1.从“发出者”角度解读印象管理的正负效应。
    • 青少年自视过高,无法客观地评价自身。在虚拟社交网络上的印象管理相对易行,通过修饰过的文字、图片、视频,加上社交网络裂变式的传播,青少年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吹捧,并沉溺其中。
    • 2.从“接受者”角度解读印象管理的正负效应。
    • 假我”塑造,将自己建构成完全符合对方期许的形象,混淆视听,不少青少年的人身安全因此受到侵害。

Posted from Diigo. The rest of 互联网之'我的阅读' group favorite links are here.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社交网络中青少年的印象管理行为

场景分析——一个产品经理的营销课

ocean's Diigo 11/13/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