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流量的起、营、运
Highlights and Sticky Notes:
越来越多的场景被称为私域流量,比如线下流量的聚集,线上加个人号等。其盛行背后有4个前提资本角度:二级市场中小企业融钱难平台角度:基于支付,营销功能等配套措施越来越成熟企业角度:线下企业进一步触网,线上企业重视精细化运营用户角度:社交电商的爆发,对个人号营销已经习惯。
先进社群再转化到个人号,还是先转化到个人号后续拉群,逻辑和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前者多用于社群裂变,依靠社群起量,轻转化。后者多用于成交号,拉长周期培养用户信任感。
高决策成本的产品,比如教育和保险类的产品,在社群设置好剧本(讲座开始—群内烘托—私聊话术—朋友圈配合等),转化率非常高。
另外一个重要的逻辑是从需求流量变成信任流量。
其购买逻辑是首先得相信这家公司或者人。
用户在抖音,快手上买东西的逻辑有点像之前逛地摊一样,不是搜索场景,而是唤醒需求,逛着逛着就买了。逛带来的量要远远超过搜索的量,可以类比成信息流和搜索的逻辑,前者的想象空间要大很多。
对于高客单价,高决策成本的产品天然适合于做私域流量。对于媒体类的产品,其基于cpm做广告的逻辑,私域并不适合。
评估企业是否需要做私域核心是看投入产出比,比如最后落地到个人号,无疑需要更多的人力支持,一般来说一个OTO号(在上面直接成交),一个人大概能运营3个号(3000人左右),需要企业提前批量化的布局,既完成工业化的操作,批量化的复制是难点之一。
个人号的玩法,核心是打造人设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展现形式转化率也可能会大相庭径。比如: 自拍 > 1句话+1张图片 > 1句话+若干张图片 > 1张图片= 1句话> 大段话+1 张图片 > 大段话+若干 张图片> 1句话> 大段话 >1一句话+转发>转发>广告
裂变。“赞、拼、积分、送、赚”这些套路屡试不爽。从数学公式看,裂变是一个指数型函数
靠裂变可以完成前中期的积累,但无法支撑全周期,如果是单一业务(不改变产品形态)裂变核心会受限于两点:l 本身裂变可突破的圈层有限,即“分享枯竭”l 平台的规则受限,即微信打击诱导分享,三级分销等动作
如果大家都去搞最便宜的流量,谁还去投广点通。裂变再厉害的产品只要在微信上,想要安全的大规模的扩量都需要使用其商业化产品。可以观察最近上市的一家企业,其早期利用社群裂变快速起量,现在支撑大盘还是靠投放多一些。
裂变的接力棒一般有两种,回归到黏着式增长或者投放类增长。
by: ocean wu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