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于青少年来说不只是一种媒介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社交网络上聊天、恋爱、交友…这一系列行为的背后都涉及青少年对自身形象的塑造,对自己留给他人印象好坏的操纵,简而言之,即印象管理。 Annotations: 社交网络于青少年来说不只是一种媒介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一系列行为的背后都涉及青少年对自身形象的塑造,对自己留给他人印象好坏的操纵,简而言之,即印象管理。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印象管理”,认为它是个体在他人面前呈现自我并控制外界对其印象的一种技巧。人们通过印象管理展示出别人所期望的行为,从而使他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的行为反应。②之后,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家琼斯等在戈夫曼研究的基础上,把印象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围扩大到“人们企图控制他人对自我个人特征的印象”。1982年,鲍梅斯特对印象管理作了更全面的阐述:“印象管理是利用行为去沟通自己和他人间的信息,旨在取悦观众和建立、维持或精练个体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处于社会化关键期的青少年,所面临的是获得自我实现、自我认同与社会归属感。 1.自我实现。印象管理有助于人们发现自身潜能。 在社交网络中非语言特征处于缺失状态,这种以计算机为中介物的交流给双方预留了组织语言、完善思考的时间。在这期间,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优点,自我省视,将自身的优点完全表露出来。 2.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个人根据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后理解到的自我,而印象管理的过程即不断自我反思的过程。 在社交网络中,青少年的交际范围成倍扩展,陌生人居多的环境中需要他们进行精准的印象管理。在同他人建立联系的过程里,人们会不停收获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获得自我认同。 3.社会归属感。 社交网络中,由于关系网的密集,青少年对于“孤立”的恐惧加深,希望融入某一特定群体的欲望逐渐增强,因而会更加注重自身的印象管理,自觉调控 单纯的文字已经不足以满足青少年印象管理需求,其线性特质无法真实再现人类复杂的情感纠葛。同时,文字容易被篡改、编排,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这种欺骗性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厌恶,人们期待更真实、更具现场感的印象管理行为。 1.图片。 一方面是为了呈现自己的容貌,另一方面强调了对他们有重要意义的特征和品质。 2.视频。 网络视频以其所具有的动态性、纪实性,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