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未来的发展,将会对全球的行销传播产业带来什么影响?


Quotes:

動腦新聞

    • 科技公司未來的發展,將會對全球的行銷傳播產業帶來什麼影響?
      • 微軟未來專注於七項趨勢: 1. 雲端運算,特別是對手機的應用,它將賦予手機更強大的功能和力量。 2. 智慧螢幕 3. 手機 4. 社群 5. 融合社群的網絡娛樂平台(Xbox Live在美國的形態,Google TV將會是這個領域的主要競爭者。) 6. 個人化 7. 智能媒體(除了傳統性別年齡外,改以IP、行為、profile、來界定族群的媒體)   由於多螢幕行銷(multi-Screen Marketing)將繼續當紅,所以全力發展Xbox Live、Windows Mobile和PC Windows才能鞏固領導地位。 雖然微軟現在是Office Live的強勢領導品牌,但他們清楚地知道產業的未來在雲端運算。去年他們大量投資20億美元在這個領域,但目前的回報還未讓人滿意。 微軟的願景是重新組織網絡的概念,讓網路上的訊息不僅讓人瀏覽,更重要的是能幫人「完成任務」。微軟依照人們在網路上做的事情,將網路分為四個層次: 1. 資訊為主的主題網站 2. 社群和手機網路 3. 地理空間網絡(地圖、地點) 4. 任務/服務型網站,如消費經驗評論網站YELP、電影觀賞經驗評論網站FLIXTER和其他應用程式APP) 而在搜尋功能部分,微軟還是一直努力。他們的搜尋引擎Bing自從與Yahoo結盟以來,他們持續加強搜尋功能。為了和Google 區隔,Bing將自已定位為「幫助網友下判斷的決策者」,而非僅僅快速的呈現搜尋結果。Bing的強大資產,就是他們有許多在地化的資料。而未來他們有將讓搜尋結果更圖像化,方便閱讀。 所以現在的Bing將會連到你的社交網路──一旦你登入帳號,在Bing引擎上搜尋,會呈現你與你的社群相關的資訊。例如你找一家餐廳,若有朋友推薦過、寫過相關的美食評論,給過分數,相關資料就會出現在網頁上。同時他還會幫你跟其他類似餐廳作比較。所給你的資料就不只是一般的網路搜尋,還融合了你生活中其他人的經驗,讓你可以更容易作判斷。除了在地化資料外,微軟也專精商務旅遊,未來可看到他們的搜尋結果中,有更多旅遊相關的資料。 微軟招牌的即時通訊系統MSN 2011將改版,未來的發展是將會讓消費者看到更社群的化的MSN。(目前MSN改版只限訂於北美地區,其他地區日程未定) 而在今年美國消費性電子展大放光芒的平板電腦,也是微軟不會放棄的商機。目前Windows 7的評價及普及遠不及iPad & Android 平台的平板電腦,但將來Windows 8版本將大幅改善,目前已有一些展示能應用於Dell & HP 平板電腦上。Windows8將對平板電腦使用者更友善,讓他們使用更上手。 回到可能再度擊敗任天堂Wii的Xbox Live上,他是微軟在美國最成功,也是目前最夯的產品。新機型Kinect上市,將消費者玩遊戲機的經驗又帶到另一層次,因為它能完全偵測到玩家身體的擺動,流暢度比Wii更好。 同時,現今消費者習慣同時接觸多螢幕(電視、手機、電腦),所以今後的消費者不但可以和網路上許多人一起玩遊戲,也可以和身處不同地區、不同城市的朋友們一起坐在客廳看轉播的球賽、辦個運動派對。同時藉由鏡頭和鍵盤,他們可以面對面聊天,共同為某隊加油等等。 在美國,Microsoft的各項服務正逐漸取代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的重要性。它所影響的2,500萬戶,也讓它本身成為暨Comcast後第二大的MSO(網路寬頻服務商)。 回到Windows 7 的強項是可利用雲端運算,替手機持有者做有效的資訊管理。它有效的結合社群、個人資料庫、emails、Bing 搜尋引擎、地圖等。有強大的地理位置服務LBS功能。對於Xbox的整合更是天衣無縫。同時對於企業主,要遞送廣告也不是問題。只是目前因為整個作業系統開發的成本考量,它還是要向手機業者收錢,不像Android免費。也因此它的市占只有Smart Phone手機的一小部份。 「未來以Microsoft 為整合平台的住家」是微軟參訪最精采的一部份。一旦整合,Windows 7 手機可以當作家中所有保全系統的鑰匙,以及所有電器的開關。而這些整合的背後就是雲端運算


        This message was sent to you by ocean wu via Diigo

        Getting too many email alerts? Change your email alert setting preference here.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社交网络中青少年的印象管理行为

        场景分析——一个产品经理的营销课

        ocean's Diigo 06/27/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