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eanblog 10/24/2015 (p.m.)

  • Tags: 数据分析, 用户分析

    • 每天的手机上网时间,以0~2个小时(30%)、6个小时以上(25%)、2~4个小时(24%)为主,说明大学生有一定的手机上网使用黏度。需要注意的是,有逾两成的学生上网时长已达6小时以上
    • 大学生的手机上网内容主要为“人际交往”、“休闲娱乐”两大类
    • 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原因为:节省短信电话的资费(57%)、身边的朋友都在使用(51%)和日常生活中的朋友保持联系(50%)等。说明资费合理、社交需求、与周围保持一致是其使用微信的主要原因。选择“通过微信结交新朋友”的有三成,说明使用微信以建构“熟人社会”为主。
    • 4~6小时的占9%,6小时以上的也有15%;说明大学生的微信使用已有一定黏度。
    • 大学生使用微信使用基本涉及每一项具体功能,但使用频率不等,其中使用频率为“很少”的前四项为:漂流瓶(45%)、视频通信(38%)、摇一摇(37%)、查看附近的人(31%),使用频率为“经常”的前四项为:朋友圈(36%)、QQ离线消息(18%)、QQ邮箱提醒(15%)、语音通信(14%)。从总体来看,有关“社交功能”的使用选项比较靠前。
    • 微信平台上的陌生人数量而言,4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在微信平台上基本没有陌生人,或较少有陌生人(25%);14%的大学生表示,陌生人与熟人各占一半,只有9%大学生表示,陌生人占大部分。就与微信平台上结识的陌生人继续交往的频率而言,41%的大学生表示,基本不会与他们深交,28%的学生表示,少有可能与他们继续;可见他们并没有在微信上与陌生人深交的意向。
    • 42%的大学生在微信上有40人以上的联系人,13%的大学生有31~40人的交往对象,19%的大学生有20~30人的交往对象;而只有6%的大学生仅有10人以下的交往对象;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微信平台上已具备一定的社交规模;其中父母、同学、朋友、亲人、老师等均有涉及,但从交往频率来看,“很少”交往的对象有:陌生人(52%)、老师(32%)、父母(28%);“经常”交往的对象有:同学(34%)、朋友(37%)。
    • 目前大学生群体的微信使用以社交为主,通信是其使用微信的主要内容;以外,微信使用与QQ使用绑定在一起,微信是QQ通信的辅助工具。第二,视频通信不是大学生传输信息的主要方式,他们更偏爱文字和语音通信。
    • 微信并未对他们的社交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
    • 在微信平台上,大学生与日常生活中的朋友、同学保持着联系,但从覆盖的对象数量来看,只有16%的大学生表示,微信平台包含了他们所有的朋友和同学;23%的大学生表示只是大部分的朋友和同学;40%的大学生表示,微信平台上的联系对象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只有1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很少或者基本上不用微信与同学朋友联系。
    • 当微信平台上有陌生人主动问候并添加时,只有14%的大学生表示,他们会不假思索地回应;43%的大学生表示,他们会视具体情况而定,愈三成(32%)大学生则明确表示,他们对此不会理睬。
    • 59%的学生表示,微信平台相比其他社交平台,交流更为便捷,及时性、互动性更强,音视频传输的兼容性更优。53%的大学生表示,互动性极强的微信平台,可以节省很多资费,经济上的因素也是他们选择微信的主要原因。另有一部分学生(43%)表示,微信平台超大的兼容性极具优势,微信整合了QQ的功能,可以接受QQ离线消息和QQ邮箱,并且还有即时传递新闻的功能,这是其他社交软件无法企及的。甚至有33%的大学生明确表示,由于使用了微信,其他社交软件的使用程度已经明显减少了。
    • 52%的大学生表示,“朋友圈”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他们的空虚,使用动机有时是以打发时间、排遣寂寞、消遣娱乐为主。可见“朋友圈”的使用非以社交为主,消磨时间亦是重要原因;他们的社交没有明晰的动机指向,漫无目的也是其本质。
    • 使用微信的效果分析。作为一款社交软件,微信的使用并没有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交生活带来大范围的影响,也没有拓展他们的社交圈,更没有提升他们的社交质量。

Posted from Diigo. The rest of 互联网之'我的阅读' group favorite links are here.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社交网络中青少年的印象管理行为

场景分析——一个产品经理的营销课

ocean's Diigo 06/27/2008